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聚焦“核心现场”背后的无名者,《我和我的祖国》与预期截然不同

说实话,在《我和我的祖国》立项之初,我对它并不期待。毕竟在观影经验里,主旋律献礼片的规制、宏大事件的重现、多个故事组接的模式,让人不禁会产生“枯燥”、“假大空”的预期。

而直到看完后走出影厅,我才长吁一口气。必须承认:这部电影和我的预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致、有趣且不乏动人之处的作品。

目前看来,它就将成为今年国庆档的最大赢家。

电影中,每段故事都没有选择以宏大的角度去进行“硬输出”,而是采取平民化的个体视角,真实地聚焦每场事件背后默默无闻的平凡者,对建国70年历程中的7大“核心现场”进行了别致的拆解。

下面依次来聊聊自己对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前夜,是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夜。而那一夜,全中国可能没有人比林治远(黄渤饰)还要更加“兵荒马乱”。

在典礼前一天的检查会上,所有团队众口一词:“万无一失”。只有他艰难地开口:“电动升旗,不敢确保万无一失。”

林治远是负责开国大典电动升旗的工程师,但当时的中国在科技上并不发达。一个电动装置,也是足以令所有人紧张的技术难题——中国此前从来没有电动升旗装置,没有经过反复的实验,谁能保证一定成功?

时间紧迫,只能临阵磨枪,进行“土法试验”。而接下去的一夜,还有着更突发的事件等着他,只有“过五关斩六将”、“铤而走险”这样的词,才足以形容这一夜的惊险。

客观而言,《前夜》是七个故事中,拍摄难度、导演技巧和演员表现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评选“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非管虎和黄渤不可。但个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创意上稍显保守,这是有些可惜的。

这个故事的题眼,是片中至关重要的阻断器。虽然它只是一颗小小的金属球,在整个规模空前的开国大典上并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问题,那么五星红旗就无法稳当地停住,有被顶飞的风险。这颗小球,其实就喻指开国大典背后,在各个环节里付出努力的个体。

导演管虎一直擅于描绘极端情境下被逼到绝境的小人物,如何爆发出自己的潜能和毅力。《前夜》是他擅长的题材,再加上黄渤看似外露、实则饱满稳当的表演。整个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达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张一白 

没有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张一白导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张一白却选择将目光聚焦于一对被命运捉弄的恋人,可谓是极为微观的视角。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背诵这件事情的历史意义,却从没想过这件事背后的个体印痕。

张译饰演的主角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在一场实验室意外中,他不幸身染重病,渐渐发展为不治之症,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当天,他偷溜出医院,坐上一辆公交车,却偶遇了自己三年来都未曾联系的女友。

他们是一对恋人,此时却不能相认——不仅因为小伙子是参加原子弹研发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为自己时日不多,唯有隐瞒才是最好的选择。最终,两人在汹涌的人潮中被冲散,对视的一笑成为了他们最后一面。口罩遮住的,是一腔不能言说的委屈和遗憾。

虽然命题是“原子弹爆炸”,但这个故事却巧妙地转移了“主战场”,塑造出了一场“身不在场的原子弹爆炸”——80%的情境,都在这辆不断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车上展开。

在一个长镜头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饰演的女生开口诉说往事,从初见到情深的点点滴滴;而一旁的张译,全程只能用眼神演戏,却演出了契阔之际的悲情。

它的核心发力点在于:我们为什么会对历史上的宏大事件产生感动?

我们对于它们的感动,也许并不来自于集体的光辉成就,那是一种矫揉造作。

感动我们的,其实是来自于“另一种版本”的历史现场——如同《相遇》这个故事一般,是无名者的默默奉献,是他们所要经受的伤病,是不得不错过的遗憾。

《夺冠》/徐峥 

客观而言,《夺冠》在各个层面的指标上,并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却是个人最喜欢的。

主角冬冬,一个上海石库门街坊里正过着暑假的小男孩。他是这条街里电工的儿子,上得了屋顶,修得了天线。于是乎,整个街坊都指望靠他来看女排决赛的实况转播。然而,那个年代的电视信号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了接收信号,冬冬只能一直换着角度待在阳台上。

可实际上,冬冬此时还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着——作为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自己暗恋已久的女同学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国外,很可能再也不回来了。眼看着小美就要被带去机场,冬冬陷入了两难选择的“夏日大作战”!

徐峥拿一场小孩的“怦然心动”来切入“女排夺冠”这一历史事件,是非常可爱且浪漫的。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东东就带着他小时候的影子。

某种意义上,这种处理方式其实和张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选择把镜头放在距离事件现场非常遥远的“不在场位置”,细微、真挚地切入其中。只不过《相遇》是悲剧,而《夺冠》则是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不仅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还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风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纪的沪语喜剧,诸如谢晋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回归》/薛晓璐 

《回归》相对而言是较为保守、难出彩的一段故事。因为它的整个主线情节必须围绕香港回归当晚的庆典做文章,没办法“出奇制胜”。不过,它的核心概念还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时间”。

“我们已经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仪式总指挥与仪仗队升旗手(杜江饰)的这条线,聚焦的是“国家的时间”。

意外来到香港的小钟表铺老板(任达华饰),被执勤队队长(惠英红饰)所救治,并组建家庭。这条线索,指向的是对故土的思恋、对人的感恩、对工作的负责,是“情感的时间”。

几条线索,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瞬间的“必须准时”,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点零分。薛晓璐导演重点抓出了这个细节,然后再进行扩散,让叙事线索间的维系更加紧密。

《北京你好》/宁浩 

宁浩来拍《北京你好》这般充满京味的喜剧,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葛优饰),离婚后与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门票之后,他想借此机会与儿子缓和关系。

但是,在这份大礼未送出之前,他仍旧时时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换着法地到处显摆。每个他见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礼一番。不料,意外发生,这张票开启了它的“奇幻漂流”。

《北京你好》是宁浩式的疯狂喜剧,但在喜剧背后,又有着他一贯的悲欢交融的底色——我们要记住2008年的奥运会,却也不能忘记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伤痛。

在这个满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这个失落却又常常打了鸡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情角落。

《白昼流星》/陈凯歌 

《白昼流星》在七段故事中制作最为精致,摄影、调度水准都颇高,但在叙事逻辑上稍有问题。

以“草原传说”作为基点的这则故事,其实包含着复杂的寓言性。传说中,若能在白昼看到流星,贫瘠的大地就会变成绿洲;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贫穷的草原牧民而言,是一串带来希望的“白昼流星”。

不可否认,它在立意上还不错。《白昼流星》将“新农村精准扶贫”和“航天航空事业”两件大事糅在一起,构成了互为牵引力的关系——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扶困脱贫与高精尖科技发展,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是密不可分、齐头并进的。

《护航》/文牧野 

最后一段故事《护航》,由文牧野执导,算是收了个不错的尾。

《护航》聚焦阅兵式上的“后备飞行员”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台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优秀、最全能的飞行员,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补,成为飞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为队长的她,只能成为后备的人选。

每一个幕后不能上场的平凡者,她们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书写。文牧野显著的强项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与情感处理是细腻的。

《护航》通过飞行时不断偶发的主体回忆,来打捞、回溯这位女飞行员的心路历程——从孩童到少年时光,再到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类挫折。她要打败性别观念的禁锢,要在无法兼顾爱情与事业这件事上做出抉择。这些回忆连同“护航飞行”的主线,塑造起了鲜活的形象。

七个故事、七种鲜明的风格,却没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书写历史横截面背后的小人物。

而这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让人欣慰的地方,每个故事都选择将重心放在了“我”和“我的”,放在了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的无名者身上,放在了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细微角落,然后再是“祖国”。

真正的历史就蛰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国”这个观念在此时显得既抽象、又具体,在平民化的叙事逻辑里,最终渐渐生发为实际的关切。

从这一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点——它并非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那类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表达;而是一部充满细节、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

评论 ( 2 )
热度 ( 985 )
  1. 共1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