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FIRST影展:年度华语十佳,必有这部“杭州电影”的一席

FIRST影展进入第四日,迎来了一部不错的电影:《春江水暖》。

此前,这部电影曾作为戛纳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的闭幕影片在戛纳首映;而如今,它也入围了今年FIRST影展最佳剧情长片单元的角逐。

《春江水暖》在杭州的富春江畔拍摄,并以此作为地域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三代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人情冷暖。片中,年迈的母亲在寿宴上意外中风后失智,四个儿子轮流照顾她,而他们各自的家庭也面临着亲情与现实的考验。

在四季的更迭中,当代中国的人文景观与市井风貌随着故事的展开得以显现。

新世纪后,中国各地的独立影展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成了青年导演展示自我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对顾晓刚来说,这些独立影展帮助他完成了他所缺失的电影教育。正是通过参展,他有机会观摩到其他优秀电影人的作品,从而打开眼界。

第一次萌生拍长片的想法是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时候。最初始的构想是讲父母开饭店的故事,片名叫“顾家饭店”。2016年夏进修结束,顾晓刚回到家乡富阳,潜下心来创作剧本。

富阳原先是杭州下属的县,1994年撤县立市,2014年正式划入杭州市。加上2016年杭州举办G20峰会,各地都在迅猛发展中。重回家乡的顾晓刚发现富阳的变化超乎想象,父母早年经营的饭店也没了踪迹。

面对城市的巨变,顾晓刚很受刺激。于是将城市与时代加入故事背景,电影体量一下子变大。如此,便有了《春江水暖》,讲述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中风后失智母亲的故事,从而蜿蜒流转出一段富春江边的世故人情。

关于观察杭州风土变迁的华语电影并不多见,《春江水暖》算是“一部例外”。

父母对顾晓刚拍电影的举动,一开始并不支持。后来看到儿子的短片作品不断参加电影节并屡获奖,渐渐妥协了。等顾晓刚从北电进修回家,打算拍摄家乡富阳的故事,父母表示全力支持。《春江水暖》是一次“家族总动员”,90%的演员都是顾晓刚的亲戚,除了奶奶、顾喜和江一三个角色找的专业演员。甚至于,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关系也被照搬到电影里。

在开拍前,顾晓刚和团队研究大量电影素材,观摩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亚洲导演:小津、是枝裕和、侯孝贤、杨德昌等。《春江水暖》的不少地方都对两位台湾电影大师有所借鉴。

电影第一个长镜头拍的是家人为奶奶祝寿的场景,类似于《海上花》开头晚宴“无视觉中心”的设计。电影中有几处镜头通过摄影机运动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一起,让我们想起杨德昌留下的动画遗作《追风》。

《千里江山图》

对于《春江水暖》的美学呈现,顾晓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谈起这个话题,他一下子兴奋起来。在顾晓刚的构想中,《春江水暖》是“三卷电影《千里江东图》”系列的第一卷。电影中有条字幕给出了提示——“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暗示着接下来两卷的故事发生在杭州,是全新的故事,并且卷与卷有勾连。

一者是人物可能在不同的卷串场,另外一者是三部曲始终贯穿的美学诉求。《千里江东图》这个片名化用自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这类似于致敬,顾晓刚尝试将山水画的美学转化为电影语言。

《富春山居图》

在美学和人文上更有联系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顾晓刚希望电影最终能像《清明上河图》那般移步换景,随着江水的流动,带出家乡富阳独特的世俗人情。

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并排安置在一个平面上,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美学特色。顾晓刚想在电影中做到同样的事情,他以此安排自己的剪辑方式,将素材“剪辑在画上”。

“整个电影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山水画转化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这个转化费了很多心思,一开始并不理想。我们没有把整部电影当电影去看,一直把它当一个绘画、一种思维看待。虽然有正反打,但我们以绘画的视角呈现。”

“气韵生动”是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绘画品评之准则,也成为了这部电影所要追求的格局。顾晓刚将中国绘画看成是对一种对世界的理解与观照,“画的是山水,其实呈现的是一种宇宙的时空和世界的自我观照。”

《春江水暖》便是这样一部真正动用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讲述杭州当下市井风貌和世俗人情的电影。

风影FIRST分队

综合评分:7.3分

OreoOlymLee

9分

年度十佳备选。实在是非常漂亮的调度水平和美学理念。如何把影像的实用性和美感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本片给出了答案之一:让它变成一幅山水画。以十余分钟的江面横移镜头为例,摄影机的运动、演员的运动、风向和水流共同构成强烈的定向动势,沿途风景和各类人物成为江水的“刻度”,一幅画卷横向徐徐展开,是“流动的进行时”。一部真正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电影,美到心颤。

把噗

8分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哭了好几次。电影让我想起许多生命中发生的往事,唤起一种无奈与悲伤的情绪。可以说,顾喜的家庭对我来说太过真实,如同一幅清晰的镜像:家庭责任、兄弟情谊、父母的婚恋观…… 整个故事不仅是浙江的,也属于东方。不少时候,我都想到杨德昌的《一一》,同样是一部讲述中国家庭伦理困境的电影。不过因为杨德昌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已然西化,《一一》聚焦的是家庭中的个体,每位成员遭遇的困境,这种困境在成员间甚少得到交流与纾解。

相反,《春江水暖》表达的是个体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角力的现实,能量在内部消耗了,而不是向外发泄。这更像是侯孝贤在电影中发现的困扰中国家庭的难题,《悲情城市》无疑是最佳代表。存在困境和生活难题,这是杨德昌与侯孝贤的区别,也是西方与东方的区别。《春江水暖》以此精准切入,呈现出一幅浙地典型的家族肖像。它是一部真正的浙地电影,也许是第一部。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顾喜和江一带着奶奶游玩的场景,奶奶的精神因为中风发生错乱,错将顾喜和江一认成是顾喜的父母,这一幕过去的时空召回到当下的场景中,给人时空错乱的迷离感,非常优美。结尾,顾喜父亲在奶奶葬礼结束后向江一讲了当年顾喜的外婆反对他提亲的往事,可以看成父母接纳了江一,同时它也表达出恒长的命题:两代人之间其实有对应关系,是一种循环。这种循环与导演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相得益彰,内在地触碰到中国文化中深层的时间观念。

致远君

7.5分

看之前故意屏蔽了一切关于内容的评价,所以完全不知道电影会有什么。结果这个长镜头一出来,就十足惊叹。山水画的卷轴中,传统美学的轻柔与力量涌动在其中。更为关键的是,他将中式构图赋予了同样基于中国本土的文化探讨,人与土地、人与文化的连接。中国式的家庭特征、在中国式的视听中被构建起来,古老与现代在同一个时空里碰撞,一片处于转变的土地跃然银幕。电影的素材可以更精炼一些,希望上映前可以再精心修剪一下。

晚不安

7分

杭州新浪潮一员猛将,对自然空间做了相当极致的运用。几个长镜头清晰地执行了山水画的概念,有横移铺展画卷,也有局部空间细节的呈现,灯亮灯灭堪称神来之笔。南方不只是潮湿而已,水乡人家的爱恨情仇都在四季中滋长。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年轻演员的表演(语感)和长辈是明显断层的,这种割裂损伤了故事气质,也使整体全然不及《一一》来得妥帖自如。不能不期待《千里江东图》后几卷能带来更独特的美学系统。

小宇

6分

诗意山水画卷下的富阳小家庭的生活痕迹,利用摄影机摆动、跟拍人物,以此模拟观看画卷的动作。不过生活碎片内容太多,很长、很杂,即便有让人愉悦的长镜头,以及窦唯为画卷碎片内容配的超水平配乐,也丝毫不影响我的疲态。不过这样的坚持和手法,我会鼓励导演继续下去。

嘟嘟熊之父

6分

高开低走,后半程气息几乎散光了。四兄弟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重复的意象和频繁的点题让本已散落的文本更显封闭与停滞,难以聚拢成形。导演野心很大,执着于高难度系数的镜头设计,但段落间完成度的参差,造成影片气质的忽高忽低。大女儿的戏不太行,与其他人物完全不在同一频率内,从游泳到上船的超长镜头尤其莫名其妙,纯属炫技。


评论
热度 ( 11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