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口碑黑马《无双》,是一个编剧的协奏曲

首映日后,今年国庆档的口碑黑马《无双》跑出来了。

四部同一起跑线的片子里,获得观众最多好评的,是之前谁也没想到的这部庄文强自编自导的电影。

在几个月前看到先期预告片和剧情简介时,一度以为这会是个毫无新意的“火爆警匪动作港片”而已。

发哥烧美金的画面,仿佛穿越到了《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有一丝“炒冷饭”的味道隔着银幕飘出。

不禁好奇:

庄文强打造了十年的剧本,就为了写这样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在香港还不够多、不够过时吗?在这个时代还会有观众想看吗?


事实证明,《无双》这部电影根本不是观众在进场前想象中的样子。毕竟,谁能想到,这是一部富余“文学性”色彩的香港动作片。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不是画家在犯罪、不是伪钞制作者在玩火,这简直就是编剧笔头下的编剧养成,是庄文强“一人鸣起的协奏曲”。

(*《无双》无法被剧透,但不剧透又无法写评论,所以还是希望看过电影再来刷评论)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90%的时间都在讲述“李问版本”的故事。代号“画家”(周润发)为首的犯罪团伙,掌握了制造伪钞技术,难辨真伪,并在全球进行交易获取利益。他将落魄画家李问(郭富城)一路提携成伪钞制造高手。从威逼利诱的开端到各怀心思的纷争,事件冲突不断,引起警方高度重视。然而,“画家”和其他成员的身份一直成谜,警方的破案进度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关键时刻,李问的被捕打开了破案的突破口,他告诉大家事件的前程往事,而“画家”的真实身份却让众人意想不到。


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庄文强故意埋下了非常多的“BUG”,让观众在三组真身与替身(真钞、假钞 / “画家”、李问 / 秀清、阮文)里不断兜兜转转。庄文强还不时地从女警察的侧面角度展开她的记忆,虽然只有对几个部分的补充,却都刚好暗合了李问的叙述,让他的故事似乎显得可信度更高了些,也更为完整。

戏剧张力极强的剧情,被抽丝剥茧的叙事结构稳住,变得十分顺畅,但中间却又总有些奇怪的段落,看起来像是记忆的模棱两可,又像是从未真实发生的事:

为什么李问能主导纸的订单,直接订下五百吨?

为什么团队那么多人,“画家”却几乎永远都和李问形影不离?

为什么李问刚从前女友阮文的房间里出来,“画家”就要马上带着毫无经验的他提枪去抢劫变色颜料?

为什么闯金三角毒枭这种场面,都要让李问来手捏炸弹遥控器?

为什么“画家”都被枪伤地半死不活了还能满血复活、栽赃陷害?

……

就是这些疑点,让李问的故事显得亦真亦假。


实际上,“画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李问版本是他用“编剧思维”临阵磨枪出来的,“画家”只存在于他的心里。

郭富城的确在处理这个内心复杂的角色时,演地很好。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善良、憨傻、习惯于退缩的普通人,神情语态皆未失分毫,从头可怜到尾。他一进警局就大喊“画家让所有人处在危险之中,大家都会死”,借此埋下伏笔。再加上秀清(假阮文)身处一旁,让他口述的前因后果更有信服力。警察们一步步落入他的圈套,从未把他放在眼里。

“我出产的假钞,是全世界最多人喜欢的像真画。”假作真时真亦假,在之后不同的叙述版本里,一切奇怪的BUG都得到了解释。本来习以为常的情节,一旦把“编剧意识”直接嵌入文本,套上角色的叙述视角,再度回想的时候就会产生变形。看完结局再回过头来重新思索,就会发现《无双》里面的不少段落和第一次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观感,因为情节与视角之间发生了错位。


而发哥的表演则让这个充满了奇情的剧本真正立住,因为他饰演的“画家”,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活着的符号”被写进电影中的。潇洒、幽默,又有不羁的狠劲“画家”,这样的角色不仅是庄文强在剧本写作中就以周润发的银幕形象为参照量身打造,在电影里更变成了一种具有双关的意指。

庄文强说:“拍这部电影能和周润发合作已经是圆梦,不奢求票房有多高,回本就好。我只是希望00后看完这部电影,能明白周润发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

戏里戏外,无论是庄文强还是李问,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创作出的角色。换言之,这个剧本神奇的地方在于,编剧在创作它时的精神信仰,全部被放在了一个不存在的角色身上。

周润发在《无双》里复刻了自己几十年来的银幕形象,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戏仿,也是庄文强在致敬周润发出演过的那些经典电影——《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上海滩》里的许文强,《喋血双雄》里的杀手小庄,《纵横四海》里的亚Joe……



在这里专门提一个小细节——让我们回想在故事之初,使得李问和“画家”相遇的那幅《骑士、死神与魔鬼》。

李问在审讯室里谎称自己在一个无良贩假画室里打工,所临摹造假的第一幅作品就是花了一礼拜做的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于1513年创作的铜版画《骑士、死神与魔鬼》。而也正是因为这幅作品,让“画家”侧目于他,将他纳为团队成员。

当初看到这个细节不以为意,直到最终反转的揭晓,方转过头去回想。这堪称是一个李问在短时间内就迅速编织出的,极具“真相感”的细节。

接着,我们还能回想到李问在那个不存在的画室的一些角落里,也陈列了几幅仿丢勒等画家后进行拼贴的作品。

作为线条大师,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素描向来是习画者学习的对象,但如果暂且抛开丢勒高超的绘画技艺与制造假钞的李问之间天然存在的“祖师爷”关系,这幅《骑士、死神与魔鬼》为什么会在那个关键的节点成为一个人分裂成两个人的重要道具?

庄文强设置这个细节,究竟用意何为呢?

在这幅李问临摹的画作上,占中心位置的骑士形象,威武而又沉着。他披盔戴甲进入一片晦暗的森林,陪伴他的是马和猎狗。他没有注意到,密林中突然横窜出一个骑着瘦马、头上长角的狰狞的死神,在骑士身后,又钻出一个手持长柄斧的魔鬼。死神要阻拦他的去路,魔鬼想拉他下马。这些都象征了易逝的时光、死亡和邪恶的念想,但骑士视若无人继续前进。他坚定的步伐意味着刚毅,在这个骑士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远处隐约可见的山顶上的巨大城堡,这是骑士的最终目的地。

潘诺夫斯基在《丢勒的生平与艺术》里解读这幅作品为“道德的美德”,丢勒希望自己能保卫真理,“他的心灵无意中将他与自己版画里的英雄联系起来”——

这正是丢勒在他的版画中所表达的:与类似主题的所有其他画法不同,人的敌人不是真实的。敌人不是有待征服的敌手,而是可以忽略的“鬼怪和幽灵”。那位骑手从他们旁边经过,仿佛他们根本不存在,继续自己的行程,“坚定而热烈地注视着事物本身”。

丢勒如何制造出这种印象? ……与魔鬼们妄想吸引骑手的注意恰成对比,人、马和狗以侧面出现,使我们确信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留意到魔鬼们的存在。魔鬼痉挛的媚相和死神虚弱可怜的模样恰成对比,强壮有力的战马表达了一往无前的心境。



在这个细节之后,让我们再切换入那个令人唏嘘的结尾,阮文的真身告诉女警,自己曾经和李问不过是没说过几句话的邻居关系,一切奇怪的不合理也就全都有了解释。

在不断的翻转里,观众才得以窥见真相。但这些仅是叙诡上的技巧,还不够让它变得能令人在回味时感动,所以有了这样一个“路人邻居”的结尾插叙作为补刀——原来直到最后一秒,我们才认识李问,一个彻头彻尾的可怜人。

在李问心中,一直住着一个“理想的自己”:一个能够占据画面中心位置的主角,拥有一切美好的品质与希望。

他希望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家,却只能成为承继家业成为伪钞制造者。

他希望自己能和真正的阮文共度一生,却只能成为羞于启齿的邻居。

他在想象中烧掉了自己的画作,实际上是烧掉了自己充满遗憾的暗恋爱欲,又烧毁了秀清的容颜。

他让秀清整容、改变身份,其实就是对她的生命和情感进行绑架,作为替代品来满足自己。

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有着人生目的地的骑士,最后却得过且过,没法拥有真正的,便自己制造虚假的。

“假的比真的还要真”这句台词,在全片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画家”对李问说的,一次是李问对秀清说的。但这两次的听众,其实都只有他自己,聊以自慰罢了。

易逝的时光、死亡和邪恶的念想全部困住了他,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敌人。

虚幻,成了他自己给自己创造出的敌人。

结局揭晓,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开头安排的那幅画作有着这样的作用。在几秒钟里,就暗示并发掘出了人物的心理、动机,并且涉及到电影的主题。

专门提这一处细节,便是想要举一个具体的点,来说说庄文强这么十年来雕琢、完善剧本的过程,是如何挑拣细节,再通过一个细节,扩散到全片的构建上。

但同时,这些细节又没有被创作者滥用或喧宾夺主、过分强调——它们都被适如其分、安安静静地放在角落里,等待着观众们去看到,就算错过了也不要紧,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解读。

说到这里,就必须要谈谈庄文强在剧本上的创作契机,同样蛮有意思的。

2006年,庄文强与麦兆辉成立工作室,虽然当时凭借着不少知名电影(《无间道》、《窃听风云》)等声名鹊起,却没想到工作寥寥。

此时,庄文强看到一则美国新闻,众多警察围剿美国中部某农庄,农庄内制造伪钞的匪徒身旁只得一台印刷机,却仍兀自不停在印刷假钞,大概印了两万亿左右,被包围的匪徒已经没有了使用这些伪钞的任何可能,但他还是选择迷茫地印下去。

庄文强当时的心情,跟这位伪钞制造者一样迷茫,所以想要写一部关于制造伪钞的电影,里面包含了人生的迷茫、遗憾与人性的荒诞感。

在剧本的创作上,庄文强直言:“其实真真正正的人物只有郭富城一个,那就顺着他来写。难度在于他经常在同一时间有三四个动机,有大的、有小的,但幸好他是一个人。”顺着一个人的心路历程,而非先制造结构再进行填充。

就是在这样的创作态度上,我们可以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编剧的“行货”,将叙诡的技巧进行罗列、重复与堆叠,并一步步在建立冲突、制造悬念、情节铺垫上进行细致的梳理。

《无双》这部电影在剧本层面的丰富性,就体现在如此的心态上。

在结构之内,它的细节是充沛的、情怀是饱满的。也正因此,它能给人以并非从影片叙事结构、而是从故事内容出发的“解谜”快感。

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而言,港产动作商业片的剧本能做到如此紧密、精细的地步,在观赏性和节奏步调上都有很好的体验,已是足矣。

评论 ( 6 )
热度 ( 93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