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推介好电影的影评站点
豆瓣/微博 @徐若风
公众号:风影电影

《至暗时刻》:一场伟大表演与一段历史回音

文/徐若风


《至暗时刻》在国内上映,导演乔·赖特的回归无疑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看点。在《小飞侠》之后,曾一度传出他会被好莱坞抛弃的传闻。幸好,这部电影在今年颁奖季处在“第三梯队”候补席上,这一席之地也令他重回大众视野。此外,加里·奥德曼在这部作品中的表演更被不少人称作是“今年最伟大的表演”,他甚至可能凭此拿下奥斯卡影帝。

 

有意思的是,当九月《敦刻尔克》上映时,不少人提出其的战争场面不如乔·赖特在《赎罪》中的那段长镜头显得更为真实与震撼,而这次他却直接摆上了敦刻尔克撤退的幕后一面——从战时的地下会议室到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从丘吉尔的宅子到白金汉宫。《至暗时刻》回归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将战争决议过程的一幕幕细细道来,但想说的却不仅限于此。

 

电影截取了丘吉尔在1940年临危受命接任首相后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与生活经历。开场,便是一场规模不小的议会斗争戏码: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直接威胁英法安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的张伯伦也因绥靖政策下台,在党内斗争与党外势力的联合影响下,无奈将首相之位(烂摊子)让给当时已差点退休的丘吉尔。这个月不仅是欧洲战场的黑暗时刻,英国人民的黑暗时刻,还是丘吉尔的黑暗时刻。

 

丘吉尔的登场无疑为这部充满戏剧性与舞台感的作品定调,当那位战战兢兢的新手打字员步入丘吉尔的卧室,不少观众(至少是我)恐怕在心中暗吼了一句:“太奥斯卡了吧!”(当然,实际上,现在的奥斯卡已经逐步开始边缘化这样的老派作品)。接着所展开的一切,都仿佛在用滴水不漏的方式切入进丘吉尔上位后迫在眉睫的大小杂事,间而依靠加里·奥德曼精准的表演展示丘吉尔复杂的性格,幽默、谨慎、自我怀疑、凶蛮有时、平易近人有时——“丘吉尔也是普通人”。

 

的确,这几乎是所能想到的最主旋律式的写法,再加上那场“平地起高楼”式的对黑白老少一顿“地铁宣讲”戏码,俨然是七八年前某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传记片套路。类似的电影已经不乏多见,《国王的演讲》、《女王》、《铁娘子》。于是乎,“学院派”、“工整”、“命题作文”也成了评论《至暗时刻》常见的词汇。

 

在此,我无意于为《至暗时刻》的“陈旧、老套、工整”辩护,因为它在我眼中便是如此的一部作品。

 

但,这部作品的特质并不能被一句简单的“审美疲劳”所替代,因为这便是乔·赖特一而惯之的做派,与以往更为不同的是,这次他褪去对芜杂的华丽视觉的追求,凭借高强度密集的表演与剧作,在妥帖的镜头语言中获得了丰厚的层次与力量。

 

丘吉尔的一句名言“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被他反复地对人提起,而加里·奥德曼则将这四个词全部嚼进了自己的表演中。可以说,如果不是他出神入化的表演在支撑着这部作品,以上的一切结论都能够被推翻。毫无疑问,加里·奥德曼奉献出了今年方法派表演里最登峰造极的一个表演。无需再絮叨他的神情、动作、体态上的“相似”,或用诸如“丘吉尔活了过来”的形容来夸赞他模仿的到位,因为加里·奥德曼本人对丘吉尔银幕形象的处理与再创造的意义,并不只是模仿这么简单。历史上有太多知名演员为这个经典形象给出诠释,但加里·奥德曼不比之前任何一个演员差,他妥帖和独具爆发力的表演真正地将丘吉尔从迷雾般的历史标签中解脱出来,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位政治家犹疑里的坚信、沧桑中的活力。

 

当然,乔·赖特也特意给足了加里·奥德曼的表演的空间。除了丘吉尔角色的完整与饱满,这部作品对于其他角色的书写多多少少都出现了性格标签化、转折生硬等问题,也使得电影中其他的重要演员留下遗憾,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本·门德尔森和莉莉·詹姆斯无一人的戏份能够得上表演奖的边缘。厚此薄彼的戏份安排并非是绝对意义上合理的,却也最大程度的保留和再次放大了加里·奥德曼的表演,以至于有些时刻差点产生了会被他的这个表演“生吞活剥”的生理感受。

 

最终,说回《至暗时刻》里那个突破“至暗时刻”的收尾一幕——“我们要在海滩上战斗,在陆地上战斗,在战场上、在大街上战斗,在山坡上战斗,我们决不会屈服,即使我一秒钟也不会相信的,这个岛或者她的大部分地区被征服了,并且饿得奄奄一息,我们的在岛外的帝国也会被大不列颠舰队武装起来,将继续努力奋斗,直到天使之光出现,新世界正带着她所有的力量,向前拯救和解放旧世界。”

 

与诺兰的《敦刻尔克》所殊途同归的是,乔·赖特以这段演讲作为影片的结尾,却达到了更高的主题表达力度与情感宣泄口,只因为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历史回音。

 

正如《赎罪》之中,二战的回音从战场穿梭到打字机之上,戏剧化后的《至暗时刻》所重塑的不止是这场家喻户晓的历史,而是一个更概念化与理念化的“历史回音”。二战再次从战场穿梭到了充满煽动性的文字与语言之上,“新世界的力量”超越了直观的战场与感官,抵达到了观众心目中的无数个黎明时刻。也是此时刻的升华,令这部电影更深远的意义表露出来:它不再只是一部切入“二战幕后史”的作品,而是一部思考人类斗争与何为真正的英雄主义的电影。


评论 ( 1 )
热度 ( 18 )

© 徐若风 | Powered by LOFTER